兒童內八問題介紹(喜歡W坐、常跌倒)
認識兒童內八問題
怎樣得走路步態叫做內八? (孩子有走路的內八現象,該怎麼辦?)
內八的步態為何?
我們觀察有些孩子走路常跌倒,仔細看他走路的步態,會發現兩腳容易碰撞而引起跌倒。兒童內八現象於臨床上是很常見的,2~5歲約10%會有這樣的問題,正常的步態是腳掌所指的方向與前進方向平行,或是稍微往外約10度的步態;而內八則是方向往內偏移前進,因此容易於行走中雙腳相絆而造成跌倒。
兒童內八問題介紹(喜歡W坐、常跌倒)
認識兒童內八問題
怎樣得走路步態叫做內八? (孩子有走路的內八現象,該怎麼辦?)
內八的步態為何?
我們觀察有些孩子走路常跌倒,仔細看他走路的步態,會發現兩腳容易碰撞而引起跌倒。兒童內八現象於臨床上是很常見的,2~5歲約10%會有這樣的問題,正常的步態是腳掌所指的方向與前進方向平行,或是稍微往外約10度的步態;而內八則是方向往內偏移前進,因此容易於行走中雙腳相絆而造成跌倒。
原來我有長短腳.......
常覺得自己的身體總是歪某一側?
站著的時候也很容易重心偏在某一隻腳照鏡子,發現自己的身體看起來兩邊的肩膀高度不一樣?
會覺得穿牛仔褲或西裝褲的時候,怎麼穿都歪歪的?
建議您可以檢查看看自己是否有長短腳
結構性長短腳:
1.先天性(不常見)
2.下肢骨折
3.人工關節置換後
4.髖關節發展異常
功能性長短腳:
1.骨盆傾斜
2.脊柱側彎
3.足部結構問題
4.雙側肌肉張力相差大(意指單側肌肉過緊)
長短腳會怎樣?
所謂長短腳,顧名思義就是兩隻腳的長度不太一樣,如果兩腳長度相差0.5公分以下,可能還感覺不太出來,對身體也不會有太明顯的影響。但是大於0.5公分以上,很多人就會開始合併一些腰酸背痛的問題;如果超過1.5公分以上,不只自己走路就會有明顯的感受,身旁的人也可以輕易地察覺到你走起路來不太一樣,有些人走路一跛一跛,有些人自己會用姿勢來調整,短的那一腳乾脆墊著腳走路,不然就是長的那隻腳,直接膝蓋微彎走路,長期下來,膝蓋跟腳踝會產生很多的癆損,產生了其他地方的酸痛問題。除了痠痛等問題,更麻煩的是,腳部的問題,都會向上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,例如:足底筋膜炎、拇指外翻、膝關節退化、髖關節退化、坐骨神經痛….等,甚至,延伸出明顯的脊椎側彎的體態。
結構性長短腳:
因為身體的結構本身的長短而造成腳的長短,例如單側股骨或脛骨比另一邊長,或者是關節間的空間不一樣,先天的也有可能(很少見),但要讓腳長改變,都必須經過手術才可以有改變,也就是要打掉重練。
因此大部分的人,如果還維持走路的功能,都寧願選擇不開刀,直接選擇用穿著矯正鞋墊,來預防腿長造成的骨盆歪斜、脊椎側彎等結構問題。
功能性的長短腳(假的):
可能是因為骨盆歪斜、脊椎側彎(姿勢問題?)、單側肌肉過度緊繃(慣用邊?)、或是腳型異常所導致(如下)。
雙腳外翻角度不一
功能性長短腳,是因為身體結構的歪斜造成,是可以有機會回正的。
除了可以用矯正鞋墊將足弓撐起來,以及先補足兩腳的高低差,減緩平常走路對肌肉不平衡的影響,加上矯正復健運動可以縮短改善時間。由於有部分的長短腳來自於「骨盆傾斜」,因此可以透過正確的姿勢及骨盆運動,來輔助調整骨盆傾斜的狀況,對於長短腳的改善也非常有幫助。
功能性長短腿的運動
腳為人體最複雜的結構之一,由26塊骨骼、57個可動或微動關節、108條韌帶及32條肌肉組成,並形成三個縱橫弓與一個假性小橫弓,來提供穩定度及活動度,使足部能承受全身重量的負荷。若是足部為扁平足,對於整個足部穩定度及活動度會會下降,扁平足會使站立、跑步、跳躍時,承受全身重量之負荷變大,扁平足型在足部的支撐、伸縮、扭曲、彈跳、吸震及摩擦等功能效用都會下降,尤其是『內縱足弓』,它在人體行走或跑步時,提供適度的彈力和扭力並吸收地面之反作用力,以適應各種地形達到吸震的效果,就好像是足底的避震彈簧,人體地基的避震器一樣。
先天性扁平足
1、先天性跗骨黏合或附生舟狀骨:
有些小朋友先天有跗骨黏合的現象,最常見是踵骨和距骨的黏合,此種黏合會造成「僵硬型扁平足」。
2、先天性韌帶鬆弛:
有些小朋友先天有全身韌帶鬆弛的現象,此種現象不限於足部,在足部以外的關節也會發生;另外懷孕後期時,嬰幼兒在子宮內肢體活動不靈活,有時候會有俗稱『壓胎』的情形,就會造成韌帶鬆弛。
3、遺傳因素:
有研究報告指出,扁平足具有遺傳性,也就是說扁平足的父母,較有可能生出扁平足子女。
4、性別:
在國外有關扁平足發生率文獻,都是女生略多男生;在我們台灣所做的小朋友研究中發現,扁平足的比率反而是男生略高於女生。
後天性扁平足
1、足部太早承重:
現今父母或保母在幼兒正經爬行階段,害怕地板骯髒或安全考量與照顧方便,即讓未滿十個月之幼兒使用螃蟹車或學步車,讓足部還在不穩定狀態便開始承受重量,以致足弓發育遲緩。
2、肌肉韌帶無力:
幼兒型扁平足大部份屬小腿後脛肌無力,促使足弓塌陷扁平。
3、發展遲緩或其他之骨骼神經病變:
早產兒與幼兒整體性的發展遲緩或患有其他神經病變,也會使足弓發育延緩。
4、錯誤姿勢:
長時間處在跪坐的姿勢玩玩具、看電視,也會造成足弓發展受阻與X形腿的產生。
5、肥胖或懷孕:
有些小朋友的體重過重也會讓足部的壓力增加;成人在懷孕後或中老年時期足弓皆會變的較扁平。
扁平足盛行率,集中在3~6歲
【國外扁平盛行率】美國 5﹪、西班牙 5.95﹪
【國內扁平盛行率】台中市立復健醫院研究30﹪、台南成大醫院研究65﹪、宜蘭地區11﹪、高雄市五福國中1~3年級13.5﹪
【翹腳】看腳弓處是否凹陷,如無出現可能是屬於結構型(僵硬性)扁平足,須再由醫師或X光診斷確定,但一般較少見,大多數小朋友屬於坐時有足弓,站起來時足弓消失之功能型(柔軟性)扁平足。
【立正站好】觀察其腳內側之足弓有無隆起,還是平貼於地面。
內側足供過低,甚至是塌陷,稱之為扁平足。
【觀察後足跟】立正站好、雙腳併攏,從背後觀察小腿後側中線與足跟中線是否為同一直線,如跟骨線內斜表示足部為外翻現象,但須再評估是否因前足外旋、足弓塌陷,而造成後足代償性外翻。
【踩足印或足壓掃描】觀察小朋友足部之壓力與足弓發育是否完整,並可藉此追蹤其足弓發育之程度。
【翹大姆趾】讓小朋友單腳站立,且讓著地之大姆趾做伸直翹起的動作,如無法做出上述動作、足弓仍為扁平、並且超過三歲,那可能就是『扁平足』之高危險群。
【觀察姆趾外翻】拇指外翻角度過大或左右拇指外翻角度不同,就知道足部受力的不平衡。
扁平足併發症
扁平足對人生的影響見仁見智,大多數的扁平足不一定有症狀,少數會因扁平足或整體性發育遲緩與韌帶鬆弛,使跑跳、平衡等粗動作受影響而常跌倒,但如果有足跟外翻歪斜的現象,即讓兒童在走路時接觸地面之足跟不穩、歪斜,造成足部膝關節內側面受到不正常的拉扯、韌帶受損,使在發育過程中,足部、膝關節、骨盆、脊椎都易偏離中線,造成關節甚至行走時的步態都不符合人體生物力學所需的常態,進而產生問題,通常是在青春期以後才會有症狀發生,但有些在幼兒時期,即會產生腳酸、走不久要人抱、常跌倒或有異常步態等問題,而且成人扁平足的足部失去吸震、緩衝、減壓之作用,較會引起走遠路或跑步時下肢易疲勞、足底肌膜炎、大腳趾變形關節疼痛、膝關節炎、踝關節扭傷、腰酸背痛、脊柱側彎、骨盆歪斜、長短腳等問題,所以小時候足部的異常,如果家長未注意及處理而錯過了黃金期,長大以後的影響是無法從新來過的。
扁平足的治療
【幼兒】
一般幼兒扁平足不需做任何治療,家長不必過度擔心,只需觀察追蹤即可,或經由足底印壓力板來追蹤比較足弓的形成,通常會在五至七歲逐漸恢復,最晚在十歲之前皆會自然形成,但有10%仍為扁平足無法自然恢復,所以家長可在幼兒二至十歲足弓發育黃金時期,注意小朋友的足部發展,避免錯誤的姿勢產生與加強足部運動來誘發扁平足弓之發育,或是先找相關專業醫療人員評估做紀錄,後續在前後做比對。
但如果其扁平足有合併足外翻,即後跟骨線內斜之小朋友,應在三歲時給予特製扁平足鞋墊來支撐足弓,讓扁平的足部維持在一個正確的位置發育,這樣才不會造成其他的相關組織承受不正常的力量,造成發育上的異常。
扁平足的小朋友很少需要外科手術,若有嚴重變形或其他先天性骨骼融合等問題,可請教專業的小兒骨科醫師,來評估其手術之必要性。
【成人】
因足部之結構已定形,所以通常以預防再傷害為主,利用鞋內墊所提供足弓適當支持,來幫助足弓維持正常之足部結構,分散足底三點受力,減低因足部所造成的疼痛;有些足部疾患的病人常會引發頸部或腰部的問題,如果沒有從足部去著手與改善,常常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的根本,就如廣告詞所說:『腳不對、整個人都不對』,可見人體地基足部的重要性。 去觀察鞋子的狀況,看您的鞋子往哪邊倒
鞋底磨損的位置也是評估的參考之一